|
中新網贵陽8月2日電 题:贵高血脂治療,州台江退伍老兵35年走遍五湖四海采集庇护民族衣飾近千件
作者刘鹏 李婧 罗禹
有着300多年汗青的赫哲族鱼皮衣,200多年汗青的老旧苗衣,罕有的怒族毛發猎装……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拱村由三間住房革新而成的小展馆里,摆放着中國各地的傳统民族衣飾及民間傳统纺织农耕用具近千件(套)。
小展馆的主人名為邰秀通,是一位退伍老兵,這些展品是邰秀通用了近40年的時候,走遍五湖四海,在民間采集所得。
“每件都是可贵的宝物,但愿经由過程本身的方法将中國民族的傳统文化庇护起来,讓更多人领會這些民族傳统衣飾文化,讓這些文化傳承下去。”谈及初志,邰秀通语气刚强。
1955年,邰秀通诞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拱村,21痠痛貼布,岁時應征参军,在济南军區当侦查兵,厥後被派往老挝,加入抗美援老。1978年末,邰秀通被调离老挝,到北京当通讯兵。
也就是在北京事情時代,邰秀通萌發了庇护民族衣飾的强烈设法。邰秀通回想,有一次,他带着身着苗族傳统衣飾的老婆去北京嬉戏,走在街上总能吸引國表里旅客停下脚步将他们围住,或摄影,或近身细细端详。“我的老婆诞生于‘刺绣世家’,去到外埠時城市穿着苗族衣飾和飾品。”邰秀通说。
“感谢了,這是祖上傳下来的,咱们不卖的,感谢。”面临旅客不绝的扣问代價采辦時,邰秀通也是不绝的如许拒绝。
邰秀通先容,苗衣被称為“穿在身上的史乘”,苗族没有本身的文字,自古以来,苗族的汗青文化都是经由過程在衣服上刺绣成各类圖案得以傳承下来,苗衣上的刺绣是苗文化傳承的首要载体。“祖上傳下的老旧苗衣,从工艺上、用料上都是如今没法可比的,都是精品宝物。”
1984年,邰秀通退伍回到老家,就把老旧苗衣争先買回家庇护起来的设法,与老婆磋商後,获得了老婆的認同和支撑。
佳耦俩说做就做,本着由近到遠的原则,起头了他们的保藏庇护规划。起首是访问本村和周边邻近村寨,邰秀通的老婆會跟他一块儿去,究竟结果她是苗绣傳人,更晓得甄别苗衣是新做的仍是各家祖上傳下来的。
渐渐地,邰秀通在老婆的引导下俨然修成為了一位能慧眼识宝的專家,可以独自前去更遠的村寨寻访了。如许一来,邰秀通佳耦的“阵线”拉得愈来愈长。
几年下来,邰秀通前後走遍贵州省内各少数民族地域,到過四川、云南、广西、湖南、海南等省多地的边遠山區,最遠处走到黑龙江乌苏里江边的赫哲族地域。
“這些老旧衣飾不易收到,收到也不易。”邰秀通直言采集的不容易。早些年外出寻访,可選择的交通只能是火車和汽車,而且班次都未几,到外省最便利的就是火車。
有一次去黑龙江省的乌苏里江地域采集赫哲族鱼皮衣,邰秀通从台江老家動身到目标地,几回换乘,先後用時6天5夜才到了黑河,成果在黑河没有搜查到赫哲族鱼皮衣,只好又展转几百千米到饶河,耗時一個多礼拜才收到一套距今300多年汗青的鱼皮衣。
為約砲,了搜查這些民族衣飾,邰秀通省吃節用,将錢用在采集民族衣飾上。“上山下乡走村窜寨,迷了路还得折返,被狗咬伤……”這些在邰秀通的保藏生活中已经是常态。
35年来,邰秀通佳耦在民間采集到傳统民族衣飾及中國民間傳统纺织农耕用具近美國黑金,千件(套)藏品。為把這些藏品展现给更多人,邰秀通腾出自家三間房,安插了一個简略的小展馆。(完) |
|